第九集:《弦乐柔板》(Adagio for Strings),一份令人窒息的温柔
这首柔美抒情的《弦乐柔板》来自美国现代作曲家塞缪尔▪巴伯(Samuel Barber, 1910—1981),2004年,它被BBC “今日”栏目的听众票选为最悲伤的古典音乐。这首悲情挽歌中蕴含的巨大悲痛力量几乎达到了空前绝后的地步;它把弦乐的韧和柔板的绵发挥到无以复加,那股像疯长的藤萝一般肆意蔓延的温柔会把你紧紧缠绕,令人几乎窒息……
《弦乐柔板》原本是巴伯于1936年创作的一首弦乐四重奏中的慢板乐章,后来被作曲家改编为一首供弦乐团演奏的单曲。1938年此曲首演并大获成功,成为二十世纪最受欢迎的音乐作品之一。
贯穿全曲的哀伤气氛,令人总会把它与绝望和死亡联系在一起,这首曲子几乎成为了安魂曲的代名词,各种天灾人祸之后、很多名人的葬礼上,都有这首曲子的身影。摩纳哥王妃格蕾丝▪凯莉、美国总统肯尼迪的葬礼上演奏的就是这首《弦乐柔板》;2008年“512”后国内的一些音乐会上,也出现了这首作品。此外,《弦乐柔板》还曾出现在多部电影作品中,其中最著名的是描写越战的好莱坞电影《野战排》——残酷杀戮的战争中,美军的直升机正在救援自己的士兵,音乐伴随着慢镜头从浓烟四起的越南村庄上空飘过,一位负伤的美军士兵在丛林中拼命逃亡,但最终不幸倒地牺牲,临终前他伸向天空的那双手是那样绝望,成为电影史上的经典镜头……这段柔板的悲悯情怀与战争的满目疮痍更是发出强烈的共鸣,震撼着观众的心灵。
这首乐曲的旋律并不复杂,它运用了一个柔美而悠长的旋律线条并多次重复,随着四种不同弦乐器(大提琴,中提琴,小提琴,低音提琴)的交替出现,乐曲的音色也在不断变化;音乐的发展延绵不绝,丝丝入扣。音量由弱渐强,能量逐渐积累,然后达到一个爆发的顶点,能量释放,乐曲再次回归平静。缓慢的拍速和节奏不但没有让音乐显得冗长、拖沓,反而增强了乐曲的凝聚力,使音乐在集聚能量的同时,深深触动着听者的心弦。
如果你看过用一根细线可以把豆腐切成碎块,便会理解丝线一般纤细的弦乐所蕴含的那股巨大魔力,那是胜过锋利的钢刀铁斧、四两拨千斤的一种温柔的力量。千丝万缕的弦乐,层层交织,绵绵不绝,用哀婉而飘逸的旋律编织成一张无边的大网,将你笼罩在一股忧郁的气氛之中,无处逃脱……舒缓的旋律好像远山那柔软平滑的曲线,优美之中透着宗教般的神圣、肃穆和庄重;那股深深浸入骨髓的哀痛仿佛可以穿透无边的旷野和低迷的天际,远抵那无法触及的过去和未来;弦乐丰沛透明的音色和宽广辽阔的气势,给乐曲平添了一股史诗般伟岸的气魄。在这反复盘旋的凄美旋律中,你能感受到一股悲壮色彩的崇高情怀。
如果你能耐心听到5分半钟,你会迎来乐曲爆发的那个高潮——随着旋律不断向上爬升,众弦乐线条整齐地发出的一个持续、强劲的延长音——那好似是对死亡发出的撕心裂肺的一声呐喊,绵长悲切,震撼灵魂!然后,是死一般的寂静。再下来,乐曲又回到那低沉柔弱的开始,重复着那无处安放的哀思——就好像生与死,死与生的轮回。
很难想象,这样一首深沉厚重的乐曲是作曲家26岁时创作的。而且,和很多忧伤的音乐都诞生于作曲家悲惨的境遇之时不同,这首充满无尽哀思的曲子竟然创作于巴伯一生中十分幸福的阶段,当时他的事业和声誉都如日中天,他和同性爱人梅诺蒂正徜徉在爱情和音乐的殿堂中。梅诺蒂(Gian Carlo Menotti,1911-2007)是一位意大利裔的美国作曲家,巴伯18岁在柯蒂斯音乐学院学习时就与之相识,后来两位音乐家互生爱慕之情,并开始了长达四十年的伴侣关系,成为20世纪乐坛的一个传奇。不过令人唏嘘的是,在巴伯晚年,两人的感情也走到了尽头,痛苦的分离和思念的哀叹,仿佛正是应和了这首乐曲的气氛。
虽然身处20世纪音乐风格多变、多元化发展的时代潮流中,巴伯却始终坚持自己的创作原则,他继承并发扬了十九世纪末浪漫主义乐派的风格,创作出许多旋律优美、感情浓烈的音乐篇章,日后我还会再给大家推荐他的优秀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