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集:史上最美的两首《Ave Maria》,净化心灵的天籁之音

现在听到的这首旋律无比熟悉的音乐是不是好像天籁之音?竖琴奏出的分解和弦好像清澈流淌的山泉,静静洗涤着听者的心灵;纯净透明的女声好像云端飘来的天使歌声,温柔抚慰着我们的灵魂。我对这首圣母颂的喜爱程度从我曾一度把它设置为手机铃声可见一斑。是的,这首歌曲就是来自巴赫与古诺的《圣母颂(Ave Maria)》。 宗教音乐是西方古典音乐的起源。《圣母颂》这一创作题材给宗教艺术披上了一层粉色的面纱,也给音乐注入了女性特有的温婉和慈爱。历史上写过《圣母颂》的作曲家有很多,然而最著名也最优美的当属巴赫-古诺与舒伯特的这两首,悠扬的旋律和唯美的意境,不知深深打动了多少人的心。听惯了众多器乐改编的版本,今天就请一起来听听我推荐的歌唱版本。 1722年,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1685-1750)创作了《十二平均律》;1855年,法国作曲家古诺(Charles Francois Gounod,1818-1893)以其中的第一首《C大调前奏曲》为伴奏,配上自己谱写的优雅主旋律,便成就了这首流传至今的《圣母颂》。跨越了130多年后的一场相遇,将两个不同时代的音乐糅合在了一起,却是天衣无缝、珠联璧合,没有任何风格差异之感,这在音乐史上不能不称之为一个奇迹。 乐曲以宁静、虔诚的气氛开始,婉转动人、气息悠长的女声唱出带有沉思和祈祷意境的主旋律,深刻地表达了对圣母的崇敬以及人类对神灵的祈求和希望。歌中唱道:“圣母用温柔的双手,擦干我们的眼泪。”接着出现了全曲中的最高音,连续三声对圣母玛利亚的呼唤使乐曲达到高潮,随即柔和地引出主题重现,使乐曲走向完美的终结,并以一声“阿门”作为全曲的结束。这首乐曲感情深邃、神圣肃穆,听后总是能让人的心灵感到莫大的慰籍,令人对至真至善至美的境界充满了无限的向往。 接下来听到的是弗朗兹·舒伯特(Franz Schubert,1797—1828)于1825年谱写的圣母颂。也许你听过安德鲁·波切利或者帕瓦罗蒂演唱的歌剧风格的高雅版本,今天不妨来听一听美国黑人歌手爱伦·奈维尔(Aaron Neville)这个沁人心脾的亲民版本。你听,他那微微颤动的特殊嗓音是那么柔和温暖,好似夕阳下湖面上泛着涟漪的水波,闪烁着古铜色泽的金属光芒;又好象是冬日午后的暖阳,再冰冷的心也会在这样的歌声中渐渐复苏、感动、溶化…… 前面的第16篇推荐中我曾经详细介绍过舒伯特这位31岁就英年早逝的作曲家,他一生创作了600多首艺术歌曲,而《圣母颂》就是其中的经典之作。《圣母颂》作为一种宗教题材的艺术歌曲,不仅使艺术歌曲具有了崇高圣洁的色彩,同时也令宗教音乐有了人性化的光芒,更加贴近人们的内心。 这首《圣母颂》是舒伯特根据英国小说家的长诗《湖上美人》中的《爱伦之歌》谱写的艺术歌曲,讲述了一位名叫爱伦的少女来到湖畔,跪在岩石上的圣母像前虔诚祈祷——希望籍着她慈悲的力量,将一切烦恼和苦难都从心中驱散,从而得到向往的自由与爱情。歌曲的前奏采用了延绵不断的六连音分解和弦,模仿出湖水拍打岸边的效果;在分解和弦的伴奏下,平稳柔和的旋律如清泉一般缓缓流淌而出,烘托出一种宁静纯美的气氛,把人引入圣洁的心境。作曲家用浪漫主义的音乐手法,将一种悲凉苦涩的心情与宗教的神圣虔诚完美融合在了一起,充分表现了少女真诚祈求圣母赐予心灵抚慰的情景。在这首歌曲中,圣母不再是遥不可及的神明,而是守护着少女的温暖母亲。 其实,这何尝又不是作曲家的心声呢?在这优雅动人的旋律背后,却蕴含着作曲家对人生中痛苦与欢乐的思考,这种矛盾所激发的火花,使得歌曲更富有生命力与吸引力。全曲结构平缓,没有大的起伏和对比,在舒展平和的气韵中,宁静地流露出心潮的起伏。这首歌曲波澜不惊、含蓄深刻地展现出舒伯特内心对光明世界的向往之情,对自由与幸福的渴望。 舒伯特一生短暂,虽然生前一直不被赏识、处于贫困潦倒之中,但他却坚强、乐观、顽强地生活着,创作出了大量流芳百世的音乐作品。他用音乐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美丽的画卷,用音乐倾诉着他对生活的无限热爱。在舒伯特的墓碑上刻着这样一句话:“死神把许多丰富而美妙的希望,埋在了这里”。是啊,人们对年轻的舒伯特是多么留恋不舍。愿舒伯特在天堂里不再有病痛与贫穷的纠缠,只有幸福和快乐的陪伴!

2356 232